熱門新聞
即時掌握最新動態資訊,就是你的最大利器!
選擇年份

熱門新聞

輝達棄守中國市場!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美國晶片禁令分散外銷風險?

  • 發佈日期:
  • 資料來源:17 Cross 跨境電商生態村
  • 點閱次數:96

美國晶片禁令衝擊擴大 輝達宣布不再納入中國市場財測

6 月13日,輝達(NVIDIA)執行長黃仁勳於巴黎接受《CNN》專訪時明確表示,由於美國晶片禁令持續收緊,未來公司進行財測時,將全面排除中國市場的營收與獲利貢獻。

儘管美中雙方近日在倫敦展開新一輪貿易會談,但黃仁勳坦言,對美方放寬限制「不抱期待」,甚至批評現行晶片禁令未達成預期政策目標,反而對美國企業造成更大傷害。他指出:「所有出口管制的目標都必須清晰明確,並經過時間檢驗。」

輝達原本設計的 H20 晶片,雖符合部分規範,卻仍需額外取得許可,導致第一季錯失高達 25 億美元的銷售額。預估第二季受影響金額恐擴大至 80 億美元。黃仁勳坦言,中國 AI 市場未來規模預計高達 500 億美元,若持續受限,將是極大損失。

晶片禁令下 台灣企業面臨三大出口警訊

高度依賴中國市場 風險加劇

如同輝達的遭遇,若台灣企業過度依賴中國作為主要外銷市場,一旦美國晶片禁令收緊,即可能面臨斷鏈或失單,尤其是與 AI、半導體、伺服器模組等相關產業。

晶片禁令政策變數高 財測與排產難以預測

許多企業在出口中國前,難以預期是否需取得額外出口許可。即使產品為客製化設計,也可能在最後一刻被納入管制名單,造成計畫延誤、財測失準。

禁令外溢效應波及全球

美國晶片禁令不僅針對美企出口,更波及使用美國技術或零組件的全球供應鏈。台灣企業若涉及美系技術平台,也需審慎評估出口合規性,避免無預警受限。

 

台灣企業如何分散 AI 外銷市場風險?

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拓展多元出口市場

台灣企業可考慮:

  • 東南亞市場:如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正加快 AI 基礎建設
  • 歐洲地區:政策推動工業 4.0,對 AI 解決方案需求增加
  • 中東新興市場:阿聯酋、沙烏地正積極投入智慧政府與城市

 

建立出口合規意識應對美國晶片禁令

  • 評估產品是否涉及美國 EAR(出口管理條例)
  • 確認 ECCN 編號與敏感技術分類
  • 建議委託出口顧問或參與政府平台(如 17cross)舉辦的合規講座

 

打造產品彈性化模組化與服務化並進

  • 採取模組化設計,於非管制區域完成組裝
  • 將硬體產品結合 AIaaS(AI-as-a-Service),減少實體出口風險
  • 建立多國據點,實現「去中化」與「去敏感技術化」

 

隨著美國晶片禁令不斷升級,未來出口中國市場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大。輝達的轉向提供了重要警示:單一市場與單一政策風險不容忽視。對台灣企業而言,建立分散市場、加強合規判斷與出口彈性化,將是邁向全球市場布局的關鍵。

17cross 將持續追蹤國際晶片政策與出口趨勢,協助台灣中小企業在風險中找出機會,在全球貿易中搶占先機。

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