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商知識庫
提供跨境電商領域的知識文章,解惑、探索!
知識分類

*

【盧希鵬教授】智慧城市需要整合

  • 發佈日期:
  • 資料來源:盧希鵬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
  • 點閱次數:1260

    在上個月剛結束的2017智慧城市展中,展示了相當完整與多元的各城市應用,但總是給人一種無法整合的感覺。我個人過去一年至今也擔任了經濟部4G寬頻應用智慧城市的專業審查委員,因為這項專案需要能與地方政府合作,各廠商與地方政府也聯合提出了許多五花八門但大同小異的應用,而忽略了智慧城市是個人化、平台化、與智能設備化的整合應用。

  1. 智慧城市需要個人化: 智慧城市百家爭鳴的結果,帶來太多與我個人無關的選擇,所以在智慧城市開發的一開始,就必須思考個人化。為了方便個人化參與的識別,使用單位最好要有專屬的設備,像是悠遊卡、手機、Fintech支付工具、資訊家電、汽車、智能電表、橋梁感知、交通感知、醫療卡、工廠的感知器,以方便確認單一的人與物。舉例來說,建國南路與辛亥路口的斑馬線特長,我每次都要小跑步才能在綠燈下通過,如果老人身上有識別標誌,由識別標誌來控制綠燈秒數,就是一種智慧交通。目前許多城市都要獨立發行自己的市民卡,而不是由國發會整合處理,勢必各個智慧城市的發展無法整合,令人擔憂。
  2. 智慧城市需要平台化: 一個智慧城市應用的時候,大概可以分作人機介面(UI, User Interface)、應用程式(AP, Application)、與資料庫(DB, Database)三部分,過去智慧城市發展大多將此三部分都包在一個專案應用之中,缺少平台化的思維。甚麼是平台? 就是許多標準化的應用程式介面(API, Application Interface)與開放資料庫介面(ODI, Open Data Interface) 的集合,這是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。新加坡政府希望建立一個國家作業系統(National Operating System),來連接超過一億個智能設備與物聯網,讓智慧城市的創新更為容易與多元。舉例來說,智慧能源不再是由企業自行設計智能電表的應用,而是能夠聯到雲平台,使用智能控制的API,以及大數據的分享,讓智慧能源管理更為容易與更聰明。
  3. 智慧城市需要智能設備。當AP與DB被提到了雲端,人機介面(UI)則是留在地面上的設備。如果雲平台要處理一億個智能設備,雲端的應用與數據的交換一定是簡單的(核心交換),特殊場域的應用與數據應該要放在地面上的智能設備。智慧城市需要更多元的智能設備創意,大陸海爾集團原本是做家電的,但在推出Hope創新平台後,讓智能家電的創意、設計、製造能夠在同一個平台完成,歡迎創業家利用他的平台(API,ODI)發展出有需求的智能家電應用,三年內居然產生了200個新創事業的CEO。

 

     我記得幾年前與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先生一同主持了場「雲計算」的世界咖啡館(The World Café, 一種藉由快速變換會談對象來匯集群體創造力的技巧),約有四百位工程師在大會場中集體討論著雲計算的各種創意。結束時,我問台下的工程師們,當你們的工作都提到了雲上,你們留在地上要做甚麼? 原來,雲計算不是來幫助網路工程師的,而是要革你們的命,好釋放出更多的工程人力,來從事地上智能設備的創新創業。台灣目前也在鼓勵年輕人創業,單打獨鬥的創新創業不容易成功,新一代的創業需要在生態系中的創業,甚麼是生態系?就是一個提供現成API 與 ODI的智慧城市平台(公有或私有),讓所有創業家,很容易將他的創意連結到生態系中,靠著生態系來獲利。

 


本文受作者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之經濟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