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電商焦點報告
全球化重新被定義網路結構洞成為品牌新契機
- 發佈日期:
- 資料來源:17 Cross 跨境電商生態村
- 點閱次數:770
前陣子,我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在紐約成立一家行銷公司,忽然請我推薦臺科大畢業的人才給他,他開出的徵才條件中,有一個很誘人的點是:人在台灣上班但比照美國薪資水準來給薪。後來深談才發現,這個學生的公司已經有30多個員工,但沒有一個人住在紐約,而是分散在印度、中南美、歐洲等世界各國。
全球化重新定義的2個再思
上面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:「全球化正在重新被定義」。而重新被定義的包括:全球人才的雇用方式,還有供應鏈從長變短所導致的訂單碎片化,這都一再提醒企業,全球化的新定義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運作式。
再思1》用才全球化、員工無國界
疫情之後,居家上班成為新常態,包括Amazon與Facebook都表示,在實施居家上班1年之後,未來將逐步實施召聘全球員工、並讓員工永遠在家上班。這帶給台灣企業的省思是:未來企業操作跨境電商的員工,不必然要全部在台灣,如果目標市場是印尼,企業可以聘用住在印尼的人作為員工,而且這個人不一定得是全職人員,因為全職員工如果無法與時俱進,可能會成為企業轉型時的僵化點。
再思2》供應鏈變短、訂單碎片化
人才雇用方式不同之外,供應鏈移轉趨勢是另一個重要的省思點。以前為了降低製造成本,多數產品會在土地、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生產。然而,數位科技引爆工業4.0浪潮,加速智慧機械取代人工,擁有低廉勞動力的地區不再具備絕對的製造優勢;此外,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經常出現斷鏈,在地化生產以就近供給市場,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新常態,供應鏈逐漸由長變短。在短鏈成為常態之後,未來台灣中小企業如果無法如跨國製造商那樣在全球設置生產據點,就只能拿到品牌客戶供應單一市場的小額訂單,訂單走向碎片化,代工模式正對台灣企業帶來新一波挑戰。
電商重新定義市場中心,善用「結構洞」打造網絡
面對全球化重新被定義,企業就必需用全新的角度看待網路經濟下的電商與品牌經營。我在撰寫《逆商業時代》一書時曾經談到:過去全球商業的價值鏈從前端到後端為研發、設計、採購原物料、生產製造、行銷業務,最後才到客戶。客戶雖然是最終付錢且最瞭解需求的人,但卻處於供應鏈最末端,而主導供應鏈的卻是在最前端掌握產品研發設計的品牌商,消費者處於沒有被平等對待的狀態中。
然而網路改變了這件事,由於消費者可以透過網路取得資訊並且發出聲音,慢慢形成一個具備高度價值的集體「網絡」,這個網絡顛覆了傳統價值鏈,逆商業時代於焉來臨。這時候,企業經營跨境電商就得以「網絡思維」取代「工業思維」,才能從「網絡」中挖掘到價值與商機。
所謂「網絡思維」指的是:每一個人在網路上都是一個節點,而網絡上有一些具備串連功能的角色,我稱之為「結構洞」。企業必須善用3種類型的結構洞,來打造自己具備價值的網絡。
第1種是「中介中心度」
指可以連結眾多群眾者。在傳統全球貿易中,這個角色由國際展會所扮演,在跨境電商領域,由Amazon等電商網站所扮演,因為大多數買、賣家都是透過Amazon找到彼此、進而交易。
第2種是「度中心度」
在網絡中為眾多人所認識者,如安心雅這樣的偶像人物;在跨境電商領域中,這個角色由知名網紅所扮演,網紅的知名度可以創造銷售商機,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結構洞。
第3種是「特徵中心度」
在傳統概念指的是重要政府官員或商界人士;在電商領域指的是,「品牌」成了「特徵中心度」的關鍵,會直接且持續向企業產品下單的重要客戶。
「特徵中心度」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,都是企業經營網絡中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現在,企業將行銷預算下給「度中心度」,一次可以吸引到10萬個人,但他們不一定都會購買企業的商品,所以這10萬個人可以創造的價值,可能遠不如20個會指名下單的特徵中心度(客戶)。
而未來,隨著隱私權愈來愈受到重視,「特徵中心度」會變得更重要。因為基於隱私權保護,未來即便是「中介中心度」與「度中心度」很強的人,都很有可能無法再identify(識別)客戶是誰,到時候,增加可長期為企業帶來貢獻的「特徵中心度」數量,才是王道,而電商就是重要的施力媒介,其中品牌就是企業被指名的關鍵之一。
也就是說,未來企業經營跨境電商不能完全倚賴電商平台或是網紅,還要有自己的管道如Line社群、官網及品牌力,累積更多的特徵中心度,並且深入了解這些人的資訊,掌握其購買動機、流程與心態,才能深化自己的線上銷售經營。
懂得經營網路結構洞,都有機會成為品牌
進一步來談網路經濟下的品牌經營。傳統貿易中,經營品牌是要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,透過品牌價值降低資訊的不對稱性,例如,麥當勞是全球知名品牌,消費者對麥當勞非常熟悉,因此一個消費者不管走進哪個國家的麥當勞,就算語言不通也不會有消費障礙。也就是說,品牌企業的跨境銷售能力極強。
但是在網路時代,由於消費者可以透過網路找到所有的資訊,不再過度依賴對品牌的信任與熟悉度。當消費者拿回主導權,品牌價值不再取決於企業花多少行銷預算做廣告,而是看誰能夠獲得網絡中最多人的肯定,贏得最多好評,品牌價值因此重新被定義,這時候,只要懂得經營網絡的企業,都將有機會成為品牌。
把品牌在網路時代重新被定義變革,再扣合到我前面談的網絡結構洞觀點,大家將會發現,企業會更容易經營品牌這件事,意味著企業可以更容易的找到一群屬於自己的「特徵中心度」,小到我家附近的傳統水果攤,都可以利用網路工具把我連結,一再對我放出折扣、誘因,讓我一再黏著,買得欲罷不能。
總的來說,在逆商業的電商時代,客戶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環節,而且這個客戶不是單一客戶,而是一個網絡,企業應該利用網絡中的「中介中心度」與「度中心度」最大化自己的網絡,然後進一步利用各種溝通與社群工具,挖掘出網絡中的「特徵中心度」,提供他們更高品質的服務,在自己的網絡中經營自有品牌,在重新被定義的新型態網路經濟下,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。
擁抱後疫時代新商機台灣品牌跨境全世界
續傾聽台灣賣家需求,運用全球資源並不斷優化在地服務,協助更多企業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成功打造國際品牌,讓台灣之光閃耀全世界!我們也期待更多臺灣企業具備全球視野和轉型決心,擁抱新商機,創造更精彩的未來!
有興趣閱讀完整內容,請掃描下方QRcode或點此填寫線上問卷,即可獲得全文下載連結:
《2021跨境電商焦點報告》專刊目錄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