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電商焦點報告
外貿新4力企業成為跨境新贏家
- 發佈日期:
- 資料來源:17 Cross 跨境電商生態村
- 點閱次數:754
近年來全球供應鏈重組現象,考驗著台灣外貿企業的應變能力,許多客戶為國際一線品牌商的台灣企業,向來能快速感受到春江水暖的訊息,無不加快腳步、跟著做營運上的調整,或開始轉移生產基地。然而,生產基地調整只是策略之一,企業還必須要有多重的戰略,這時候,數位轉型便成為許多企業的另一個關鍵,其中利用跨境電商快速、頻繁地與市場溝通,又是數位轉型的重中之重。
這是因為,跨境電商加速全球貿易的去中間化,對產業帶來挑戰也創造機會。如Amazon網站提供了便捷的方法,讓企業把產品跨境銷售到全球,能以較低成本進入各國,且利用Amazon網站上的工具,整合運用Facebook、IG等社群平台經營品牌,循序漸進的從B2B企業客戶走向B2C消費者,對企業因應變局帶來很大的幫助。
產品力》迎合ESG浪潮打造永續商品
不管是不是電商時代,擁有可與市場競爭的產品力,始終是企業贏占市場的根本。因此在談外貿企業經營電商或發展品牌之前,我想先談談產品力這件事。過往,台灣企業的產品力主要展現在品質上,提到MIT(Made in Taiwan)幾乎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,但隨著永續議題發酵,在面對各國政府與產業都高度重視的「環境(Environmental)、社會(Social)與公司治理(Governance)」(ESG)趨勢之下,台灣企業必須將產品力與ESG結合,以永續為核心價值,打造符合新時代消費者需求的產品。
我之所以特別談到ESG,是因為未來不管是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向,或是品牌大廠如Apple等,皆會基於地球永續的目標,要求供應鏈提供環保的材料或解決方案,除此之外,未來很多原物料與生產資訊都會被揭露在產品上,小到賣原子筆、大到賣冰箱,都是如此。這時候,台灣企業不論是製造廠、貿易商、品牌或是新創公司,若想要搭接跨境電商行銷全球,都必須遵循ESG趨勢、建立迎向永續消費時代的產品力,才能持續立足於品牌商供應鏈,或是爭取更多終端消費者的支持與肯定。
電商力》強化在地行銷做到細緻溝通
企業有了產品力並踏入跨境電商之後,我想進一步談:在地化行銷。過去,市場資訊的不對稱,造就規模不夠大的企業難以作跨國生意,也較難經營C端客群,如今,電商網站讓企業有了重新對準消費者的機會。例如,透過Amazon網站在北美、歐洲、亞洲,甚至在澳大利亞等全球13個站點,公司規模較小的企業,可以用較少的投入成本,將事業開展到海外與接觸終端消費者。
企業利用唾手可得的電商資源搶攻海外商機時,一定要落實在地化行銷,才能吸引不同國家地區、有著不同生活文化的消費者,並願意讓他們在電商平台上採購你的商品。談到在地化行銷,Apple無疑是箇中典範,例如台、港、澳都是使用繁體中文,但Apple仍會依照這3個地區的生活習慣與用詞去調整文宣,與每個地區的消費者做最佳溝通。
當然,台灣企業資源不足,無法像Apple般把在地化行銷做到極致,但也要學習其精神,盡可能把行銷做到細緻化、在地化。例如,企業如果想攻打美國市場,可以聘請美國人來撰寫產品文案,或是Proofreading(校對)已經翻譯好的英文文案,如果經費有限,可以用約聘的方式來合作,只要用對方式,即便企業資源有限,同樣可以做到宣傳在地化,與消費者無障礙的溝通。
人才力》善用網路與社群找到在地人才
提到在地化行銷,很多企業第一個反應就是在地人才不好找,可能得親自飛到在地市場聘人。其實並非如此,現今網路資源豐富,世界各國都有一些人力資源平台,可以讓企業直接透過平台發案,讓在地專業人才為企業做好各種推廣海外市場的工作。
又或者,企業可以找在世界各國生活的台灣人,用他們長年在海外生活的經驗,成為企業海外銷售的幫手。而且要找到海外生活的台灣人並不難,透過Facebook、IG、LinkedIn都可以快速搜尋到海外台灣人的相關訊息,可能是德國最大的台灣社團、或是在美國不同地區的台灣社群。
不過,找到海外人才是一回事,如何規範海外人才又是另一回事,我建議企業可以先建立好宣傳規範,如一週要在Facebook上發文幾次,在幾點發文,用同樣的模式,依照不同國家市場主流社群網站的最佳宣傳法則,要求海外人才一週固定要執行哪些工作。另外,企業還要善用各種網路與行銷科技,直接把同一個粉絲專頁的內容,應對不同地區的消費者進行轉換,然後進行在地化行銷,包括Facebook或What’s App都有類似的工具可以使用。
品牌力》建立D2C思維贏得消費者信任
在投入電商、找到海外人才建立在地化行銷策略的過程中,企業一定會思考:「要不要做品牌?」這件事。實際上,台灣一些大型企業的品牌在全球市場已有很好的表現,如電腦雙A品牌華碩(ASUS)與宏碁(Acer)、自行車品牌捷安特等,都在全球市場有一定的地位,顯見台灣企業有經營品牌的實力,接下來的中小型企業,只要能掌握做品牌的基本觀念與成功守則,相信在未來的網路電商時代,也能有更多台灣品牌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。
因此企業做品牌的基本觀念是:把核心價值著眼於取得消費者的「印象」,並取得其「信任」,讓消費者對企業的產品或形象有好感、留下記憶,他才會願意與企業互動、持續交易。然而,在企業紛紛投入品牌經營的今天,如何讓消費者記得你而不是競爭對手,難度可想而知。
因此,企業首先要有「直接面對消費者」(Direct To Consumer,D2C)的思維;其次,要善用各種數位工具;再者,要知道網路消費者都逗留在哪裡?這時IG、推特、Facebook的數據,就是企業掌握消費者需求的關鍵所在;最後但也非常重要的是,企業可能要有自己的官網作為品牌旗艦店,這將能更深入地與消費者溝通,掌握消費者內在對於各種商品的需求點。
毫無疑問,全球經貿競爭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移轉,企業如能加快腳步投入電商、經營品牌,一定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,因此企業也得持續提升產品力、善用行銷力、建構人才力,才能逐步擁有品牌力,最終方能成為在電商平台銷售的贏家。
擁抱後疫時代新商機台灣品牌跨境全世界
續傾聽台灣賣家需求,運用全球資源並不斷優化在地服務,協助更多企業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成功打造國際品牌,讓台灣之光閃耀全世界!我們也期待更多臺灣企業具備全球視野和轉型決心,擁抱新商機,創造更精彩的未來!
有興趣閱讀完整內容,請掃描下方QRcode或點此填寫線上問卷,即可獲得全文下載連結:
《2021跨境電商焦點報告》專刊目錄: